(行政辦公室 劉謝飛)又是一年春草綠,轉眼就到了清明節。唐朝杜牧在《清明》中描繪道: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”。根據中國的傳統習俗,清明節是追思故人,郊游踏青的時節。
小時候,每當到了這一天,長輩就會帶著家里的子女,攜帶著酒食果品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,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,再將紙錢焚化,為墳墓培上新土,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,然后叩頭行禮祭拜,最后吃掉酒食回家。
那時年齡小,體會不到清明節的含義,只覺得祭拜先人時每個人的表情都很凝重,小孩不能嬉笑追逐,要安安靜靜跪在家人身旁,大人一面擺放祭品,一面對著墓碑小聲傾訴,那場景甚是壓抑和恐怖。所以每次清明節去祭祖,我都極不愿意去,深怕自己會被墓碑里的人捉去。
漸漸長大,時常聽到以前認識的長輩或者朋友已經不再的消息,內心五味雜成。清明掃墓時,不再害怕,也不再惶恐。對著逝去的親人,回想起他們身前的音容笑貌,對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旅程也有了更多的思考。
在歲月的長河中,我們的生命只是一個浪花,風平浪靜、波濤洶涌相依相隨,但還是要勇敢地向前推進。為了能走的更遠,我們要學會好好珍惜自己,享受生命給予我們的切。
我們要學會善待家人。每當有親人去世的時候,我們往往會追悔,譴責自己沒有好好珍惜相處的時光??墒?,事實上,相遇是緣,分離卻是命,再親的親人也是時時刻刻在走向分離,因為總會有人先走,只能陪一程。所以,不要事后追悔,現在就要珍惜。
我們要善待自己。人生只有一次,我們要過好每一天,做好每一件事,讓過去變得充實,讓時間變得飽滿。哪怕沒有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,也要對得起自己,對得起生命。
(責任編輯 黨務工作部 袁菲 郭倩)